第五章 肾系病证 第一节 水肿
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,泛滥肌肤而引起眼睑、头面、四肢、腹部或全身浮肿的病症。本病在《内经》中泛称为“水”。《素问·平人气象论》曰:“目窠微肿,如卧蚕起之状,曰水。”《灵枢·水胀》篇对水的形成做了详细的描述,“水始起也,目窠上微肿,如新卧起之状,其颈脉动,时咳,阴股间寒,足胫肿,腹乃大,其水已成矣。以手按其腹,随手而起,如裹水之状,此其候也。”并根据浮肿的部位,判别不同发病因素,指出“面肿曰风,足胫肿曰水。”列有风水、石水、涌水(肺移寒于肾,曰涌水,指水从下而上,如泉之涌也)等病证名;还明确指出脏腑病机在肺、脾、肾。如《素问·水热穴论》说:“其本在肾,其末在肺。”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篇》指出: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。”
对水肿的分类,自汉代张仲景以下续有发展。《金匮要略·水气篇》根据病因脉证,从表里上下分为风水、皮水、正水、石水4类;又从五脏证候特点而分为心水、肝水、脾水、肺水、肾水;并提出“水分”与“血分”之异。这些既有区别,又有联系,可作为临床辨证之参考。宋代严用和将水肿归纳为阴水、阳水两大类。《济生方·水肿门》说:“阴水为病,脉来沉迟,色多青白,不烦不渴,小便涩少而清,大腑多泄……阳水为病,脉来沉数,色多黄赤,或烦或渴,小便赤涩,大腑多闭。”还提出所谓“热肿”。朱丹溪以“皮间有红缕赤痕者”为血肿。这些论述为水肿病的临床辨证奠定了基础。自明、清以来,乃至近代医家,多以阴阳为纲,结合病因、病理、病变脏器分证,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提高。
本病的治疗,《素问·汤液醪醴论》提出了“平治于权衡,去菀陈莝”及“开鬼门,洁净府”的原则。《金匮要略·水气篇》指出“腰以下肿,当利小便:腰以上肿,当发汗乃愈”《丹溪心法·水肿》认为治疗水肿“大法宜大补中宫为主”(中宫,指脾胃,意即健脾补土以制水)。《医宗必读·水肿胀满》提出:“虚者,温补脾肾。”综合古代医家治疗水肿的方法有汗、利、攻、补四大法。《医学入门·水肿》补充了瘀血的治疗,用四物汤加桃仁、红花。近年来已较广泛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水肿,且有较好的疗效,故当列为治疗水肿法则之一。
水肿既是一个有独立意义的病证,又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。故凡西医学中的心性水肿、肾性水肿、营养不良性水肿、功能性水肿、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水肿均属本篇讨论范围。至于肝性水肿,是以腹水为主症,属于鼓胀范畴,与水肿有别;但肿与胀往往可以互见,故亦可与本篇互参。
【病因病机】
(一)病因
1.风邪袭表:风为六淫之首,风邪伤人,每夹寒夹热,侵袭人体。或由肌腠皮毛而犯肺胃;或由口鼻入侵,壅结咽喉,内蕴于肺,引起水肿。如《景岳全书·肿胀篇》说:“凡外感毒风,邪留肌肤,则亦能忽然浮肿。”
2.疮毒内侵:疮毒是指疮疥、痒疹等疾病搔抓破溃或治之不当,风热湿毒不得外泄,内侵肺脾,而生本病。《济生方·水肿》说:“有年少血热生疮,变为肿满之疾。”临床上因疮毒而致水肿者屡见不鲜。
3.感受水湿:冒雨涉水、湿衣裹身时间过久,或久居潮湿之所,寒邪水湿内侵,困遏于脾,脾虚不能制湿,湿侵肌肤为肿。既感水湿,又受风邪,风水相搏,发病尤速。《医宗金鉴·水气病脉证》说:“风水得之内有水气,外感风邪。”
4.饮食不当:暴饮暴食,饮酒无制,损伤脾胃;或饮食失于调摄,营养不足,脾气虚弱以致脾运不健,水湿内生,或生化无权,血气虚弱,气不化水而成水肿。5.劳欲体虚:疲劳过度,纵欲无节或生育较多,脾肾两虚,水湿输化失常,水泛肌肤为肿。
(二)病机
人体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,主要依靠肺、脾、肾的相互作用,并与三焦、膀胱的气化功能有密切联系。因为肺主一身之气,有治节、通调水道、下输膀胱的作用。脾主运化,有化水输湿,布散水精的功能。肾主开合,有蒸化水液、通利小便的职责。三焦为决渎之官,主疏通水道;膀胱为储尿之腑,赖肾气而司排泄。由于各个脏腑各司其职,相互配合,保证了水液的正常代谢。若在某一环节上失职,则水液潴留而为病。
1.发病机制在于肺失通调,脾失转输,肾失开合,水液潴留,而关键在肾。风寒或风热之邪,由皮毛或口鼻而入,内侵于肺。肺气失于宣畅,不能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。风遏水阻,风水相搏发为水肿。脾虽能运化水湿,但又恶湿,若水湿或湿热之邪侵犯人体,困遏脾运;或饮食劳倦等伤及脾阳,脾失转输而水湿内停,发为水肿。但前者为水湿所伤,其肿属实;后者为脾虚生湿,属本虚标实。肾为水脏,是调节水液的重要脏器。水津的输化,除赖于肺的通调、脾的传输外,与肾阳的蒸化、开合作用更为密切。如水肿病久,或劳欲体虚,肾阳不足,肾失蒸化,开合不利,水邪内停,则泛滥成肿。然三脏之中关键在肾。因肾主水,水为至阴,肾气从阳则开,从阴则合。若肾阳衰微,则肾失蒸化,关门不利,合多开少,水邪壅盛而成肿。故清代喻嘉言认为,水肿病虽是肺、脾、肾三脏的病变,但“其权尤重于肾”。而三脏之间,又有其相关性,表现为肺、脾同病,脾、肾同病,肺、肾同病,甚至肺、脾、肾三脏同时为病。
2.病理性质有阴水、阳水之分,并可转化为病。由于致病因素及体质的差异,病理性质有阳水、阴水的不同。阳水属实,多由外感风邪、水湿、疮毒所致,病变脏器多在肺、脾;阴水多虚,由饮食劳倦,体虚所致,病在脾、肾。阳水久延不退,或屡经反复,正气渐虚,脾肾之阳日伤,可转为阴水;阴水每因复感外邪或饮食不慎,导致水肿突然加剧,成为本虚标实之证。由于阳水、阴水密切相关,故各证之间亦互有联系。如阳水的风水相搏证,若风去湿留,可转化为水湿浸渍证。水湿浸渍证由于体质差异,湿有寒化、热化的不同:水湿郁而化热,可转为湿热壅结证;水湿伤及脾阳,则转为脾阳不振证;脾虚及肾又可表现肾阳虚衰证;湿热壅结证,如热郁伤阴或肾阳虚衰证,阳伤及阴,则可表现为阴虚或阴阳两虚。此外,水肿各证,若日久不退,水邪壅阻经隧,络脉不利,瘀阻水停,则每多迁延难退。
3.水邪壅盛或阴水日久,肾气虚衰,水毒潴留,均可出现水邪凌心犯肺的危重证候。阴水病久,或肿退之后,正虚不复,脾肾统摄固藏失职,精微下泄,气血阴阳严重亏损,脏气日见虚衰,则可转为虚劳重证。另外,水邪壅盛,日久难消,或阴水日久,肾气虚衰,水毒潴留,均可出现水邪凌心犯肺的危重证候。
图片
【病证鉴别】
与鼓胀的鉴别:
图片
【辨证论治】
(一)辨证要领:
1辨阴水阳水:水肿有阴水和阳水之分,阳水起病急骤,浮肿从面目开始,自上及下,肿势多在腰以上,兼有寒热等表证,小溲不利或常热赤,属表实热证,为感受风邪、湿毒、湿热之邪所致,《金匮要略》之风水、皮水多属此类;阴水发病缓慢,浮肿多先见于足跗,自下而上,小溲量少而清,肿势多在腰以下,属里寒虚证,多因饮食劳倦、房劳过度、早婚多育,损伤正气所致,《金匮要略》之正水、石水多属此类。
图片
2.辨寒热虚实:阳水属热属实,阴水属寒属虚,临床上除单纯的热证和寒证外,往往是寒热兼夹,较难辨证。一般而言,青少年初病,或新感外邪,发为水肿,多属实证;年老或久病之后,正气虚衰,水液潴留,发为水肿者,多以正虚为本,邪实为标。
3.辨脏腑病位:水肿有在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之分,心水多并见心悸怔忡;肝水多并见胸胁胀满;脾水多并见脘腹满闷而食少;肺水多并见咳嗽而喘;肾水多并见腰膝酸软,或见肢冷,或见烦热。
(二)治疗要点:
阳水治予祛邪,常用治法为发汗、利小便;攻逐之法必须慎用。阴水须扶正祛邪,以健脾温肾利水为主。若肿久不退,宜配用活血化瘀利水法。阳水由实转虚的过渡阶段,应配合培本扶正法;阴水复感外邪时,当标本兼治。势急者先治其标,少佐扶正。肿退后以本虚为主,分别脏腑气血阴阳亏虚,予以补益培本,一般多从脾肾调治。
(三)分证论治:
1.阳水:
(1)风水相搏:越婢加术汤
(2)湿毒浸淫:麻黄连翘赤小豆汤、五味消毒饮
(3)水湿浸渍:胃苓汤、五皮饮
(4)湿热蕴结:疏凿饮子
2.阴水:
(1)脾阳不振:实脾饮
(2)肾阳衰弱:真武汤、济生肾气丸
(3)瘀阻内停:桃红四物汤
【预防调护】
水肿的预防与调护的重点是防止重复感邪及饮食、食盐的控制等,
1.预防风邪外袭:水肿的病人,卫外减弱,气血亏虚,肾气不足,极易复感外邪。反复地感受外邪,使病情进展复杂化。为防止重复感邪,病室宜通风、冷暖适宜,要有充足的阳光,经常用食醋熏蒸,或艾叶消毒香焚点,进行空气消毒净化。患者平时加强体育锻炼,常服玉屏风散以振奋卫阳,固塞腠理,可起到预防风邪外袭的作用。
2.防止水湿内侵:居处潮湿者,宜迁居高处;应避免阴雨及潮湿天气外出,避免冒雨涉水,汗出遇水,或穿潮湿衣服等。
3.保持皮肤清洁,避免发生褥疮:水肿病人的皮肤,因受水湿浸淫,容易破损,故在药物注射或擦身时,要避免损伤皮肤,严防破损感染,发生变证。对久卧、不能翻身的病人,要经常协助翻身,皮肤外涂滑石粉,保持皮肤干燥,避免发生褥疮。
4.加强营养,注意饮食:水肿患者,一般都有脾胃的运化功能不足,一旦饮食不慎,损伤脾胃,则可使病情反复。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于营养的食物,切忌暴饮暴食,过食辣刺激及肥甘之品。
5.注意忌盐,记录 24 小时液体出入量,测体重:水肿病人根据病情确定食盐量,水肿严重时,要禁用钠盐。每日详细、准确记录液体入出量,若 24小时尿量少于 500mL者,要警惕癃闭、关格的发生;呕吐频繁者,要防脱水伤阴;对喉间有痰者,要注意吸痰,避免痰涎阻塞气道,引起窒息死亡。每日称量体重1次,了解水肿的增减情况,有助于临床用药和饮食的调整。
6.忌劳累,节房事,以免斫伤真元。
【临证提要】
1.临床辨治水肿,首先要分清病因是外感风邪(风寒、风热)、疮毒内侵,还是久居湿地、饮食不节、劳倦内伤,以便在病因学上明确证候的诊断。其次问明水肿的起始部位,是从眼睑头面开始,还是从足跗下肢发生,以便在病机学上明确证候的病变部位。再次问清水肿的时间,以便在病性上明辨证候的阴阳虚实。一般说来,有外感病因,水肿先从眼睑、头面开始,病程短者,多为阳水,阳水多以标实为主,病变脏腑主要在肺,其次在脾;有内伤病因,水肿先从足跗、下肢开始,病程长者,多为阴水,阴水多以本虚为主,病变脏腑主要在脾、肾。
2.水肿的治疗,阳水以发汗、利小便为主,其中腰以上肿甚,发汗为主(开鬼门);腰以下肿,利小便为主(洁净府);湿浊壅结,小便不通,考虑暂用攻下逐水(去菀陈垄)但注意不能攻利太过,以免伤正,对体虚者,应与补法同用。阴水证,以温化为主,其中脾虚者,温脾实土;肾虚者,温肾助阳。同时要注意阳水、阴水在病变过程中的转化,阳水转虚,治合温养脾肾以治本;阴水夹实,也应结合阳水治法,以治其标。
3.《血证论》记载:“瘀血化水,亦发水肿,是血病而兼水也。”若水肿久病不愈,损伤血络,留血于经,或三焦停滞,经脉壅塞,血水停,均可见到皮下紫斑点点,胁痛如刺,痛处不移,或舌紫黯,有瘀点瘀斑等瘀血症状,此为瘀阻水停之候,应予化瘀利水法治疗,此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一环。
4.水肿消退后,要注意调摄,防止复发。若水肿反复迁延,日久不愈,精气难复及脾肾衰败,浊邪阻滞者,应与虚劳、关格等证相参。部分水肿病人往往还可出现多种兼证,如水肿常与痰饮、心悸、哮喘、鼓胀、癃闭等病证先后或同时出现。临证时应分清孰主孰从,以便在论治时正确处理好标本缓急。
5.临床尚需辨明水肿病的病情缓急及发展趋势。如病始何脏,累及何脏:是脾病及肾,还是肾病及脾;是气病及于水,还是水停气滞;是正复邪退,还是正衰邪盛等,对于临床治疗和预后有重要关系。
【重点难点】
1.水肿是以头面、目睑、四肢、腹部甚或全身发生浮肿为主症的一类病证。病因多为外感风邪、水湿疮毒或饮食劳倦所致。病机主要是肺失通调,脾失转输,肾失开合,三焦气化不利,水液潴留,泛溢肌肤。若水病及血,经隧不利,水互结,每致水肿迁延难消,三脏之中,一脏有病皆可涉及他脏同病,后期则可影响心、肝,然关键在肾。
2.辨证以阴阳为纲。风水相搏,湿毒浸淫,水湿浸渍,湿热壅结引起的水肿为阳水,属实,病在肺脾;由脾阳不振,肾阳衰弱所致的水肿为阴水,属虚,或本虚标实,病在脾肾。瘀阻水停者病涉血分,同时尚需注意阳水、阴水各证之间寒热虚实的错杂与转化。治疗原则,阳水治予发汗,利水,攻逐;阴水治予健脾,温肾,利水。根据各证不同病机,采取具体治法,临床每多2法或3法合用。因饮食失调、营养不足者,须注意饮食调摄,不宜过多分利,至于攻逐一法,仅属权宜之计,应慎用,以免攻伐伤正,
3.阳水预后较好,但肿剧尿少,水邪凌心犯肺者是为重证。若迁延或屡经反复,正气渐伤,转为阴水,则缠绵难愈。阴水日久,肾气衰竭,水毒潴留,出现尿闭,恶心呕吐,口有尿味者,为脾胃败绝的危候。若神昏谵语,抽搐,呼吸急促,为邪陷心包的逆候,每可发生内闭外脱的恶变,预后不良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